新金宝集团官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业务主管
官网使用指南 登录 注册 中文 English高级搜索

科普分享

揭秘食品标签上的“文字游戏”,做个精明消费者!

发布日期:2025-03-12

播放次数:120

分享:

作者:康冰 中国新金宝集团官网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

陈义凤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技师

常俐玮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秘书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如期而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聚焦"食话说"这一主题,深入剖析食品标签背后的"文字玄机"。通过专业解读,我们将为您揭示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密码,助您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轻松识破商家的营销套路,成为明察秋毫的理性消费者。让我们一起,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智慧守护食品安全!



一、 “0糖”真的等于无糖吗?


近年来,"0糖"概念席卷食品市场,成为众多消费者追捧的健康标签。然而,您是否真正理解"0糖"背后的科学定义?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明确规定,当食品中糖含量≤0.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时,方可标注为"0糖"。这一标准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0糖"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无糖,而是指糖含量低于特定阈值。更重要的是,"0糖"标签不能等同于健康通行证,过量食用仍可能带来健康风险。作为理性消费者,我们既要读懂标签背后的科学含义,也要保持适度的消费观念。



二、 “全麦”面包真的全麦吗?


全麦面包因其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被誉为健康饮食的优质选择。然而,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伪全麦"产品:部分商家仅在普通面粉中添加少量全麦粉,更有甚者使用焦糖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刻意营造"全麦"外观,严重误导消费者。这些产品不仅营养价值大打折扣,还可能因添加剂的过量使用而带来健康隐患。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时应仔细查看配料表,确保全麦粉位列配料表首位,且含量不低于51%,才能真正享受到全麦食品的健康益处。



三、 “非油炸”真的更健康吗?


"非油炸"常常给消费者带来"更健康"的错觉,实则暗藏玄机。为弥补非油炸工艺在口感上的不足,生产商往往采用喷淋油脂、高温焙烤等替代工艺。这些加工方式不仅可能导致食品的脂肪含量与传统油炸产品相当,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需要额外添加油脂来改善口感,反而会使最终产品的脂肪含量更高。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时不应被表面宣传所迷惑,而应仔细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的脂肪含量和配料表,做出理性的选择。毕竟,真正的健康食品不应仅仅依赖于加工方式的改变,而应建立在科学的营养配比基础之上。



四、 “高钙”食品真的能补钙吗?


"高钙"食品真的如宣传所言具有显着的补钙效果吗?这一命题值得深入探讨。事实上,部分标榜"高钙"的食品存在两个关键问题:其一,实际钙含量可能远低于消费者预期,仅略高于普通食品即可标注"高钙";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即使钙含量达标,其生物利用度可能较低——例如,某些食品中的钙质以难以被人体吸收的形式存在,或缺乏维生素D等促进钙吸收的关键营养素。因此,消费者在选择补钙食品时,不仅要关注钙含量数值,更要考量钙的存在形式及产品的整体营养配比。



五、 “无添加”真的更安全吗?


近年来,"无添加"这一营销术语在食品包装上频频亮相,俨然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金字招牌。事实上,现代食品工业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和用量控制。以防腐剂为例,其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不仅能延长食品保质期,还能减少食品浪费;抗氧化剂则可以防止油脂酸败,保持食品营养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对各类添加剂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限量都有明确规定。因此,消费者应当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认识到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是安全的,更是现代食品工业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结语


食品安全是关乎国民健康的重要民生议题。在食品标签信息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呼吁广大消费者提升食品安全认知,培养科学的食品鉴别能力。通过掌握食品标签的解读技巧,识别营销话术背后的真实信息,我们能够做出更加理性的消费选择。让我们携手共建食品安全社会,从正确解读营养成分表开始,从关注配料表细节做起,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成为新时代具有食品安全素养的智慧消费者。


(中国新金宝集团官网网站发布信息为协会版权所有,所有转载请联系cnhfa@ledjt.com,转载请标明作者及来源。)